发布日期:2025-04-14 06:25 点击次数:192
是什么让这位95后成了武大最年轻正教授?在如今的学术界,年轻有为的学者不断涌现,可像29岁就成为武汉大学最年轻正教授的赵莽这样的例子,还是不多见。
他究竟有着怎样的经历,又是凭借什么取得如此成就?接下来,就让我们走进赵莽的故事。
八年留洋:在密码迷宫探寻真相
2016年秋天,来自青岛的少年赵莽拖着行李箱,走进德国萨尔大学的数学教室。他主修计算机,还辅修数学,课表排得满满的,从清晨一直到深夜。
在组合数学的知识海洋里遨游时,他发现了密码学的独特魅力。他说密码学就像用数学语言编织一张隐形的网,既得严密无缝,又得给后人留出破解超越的空间。
赵莽的导师是牛津大学前终身教授Cas Cremers,导师的课题组成了他的第二个家。
导师首创的Tamarin Prover工具,就如同密码学界的“显微镜”,能把复杂协议的安全性一层一层拆解分析。
赵莽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独立完成协议验证的那个深夜,实验室的自动咖啡机都停止工作了,他只能嚼着冷掉的披萨。
也就是在那一刻,他突然意识到,密码学可不只是公式的堆砌,它是守护数字世界安全的“门神”。
在微软后量子安全身份服务项目的攻坚阶段,赵莽在慕尼黑的研发中心一待就是三个月。
当团队成功构造出能抗量子攻击的新型协议时,德国同事都惊叹不已,没想到这个中国小伙能在古典密码学和量子计算之间自由切换。归国抉择:珞珈山下播种希望
2023年初春,赵莽受邀回武汉大学做学术报告。站在老图书馆的讲台上,看着台下年轻学子那热切的眼神,他仿佛看到了八年前在萨尔大学阶梯教室后排认真记笔记的自己。
国家网络安全学院院长的一句话打动了他:“我们需要既懂国际规则又能守护国家安全的密码战士。”真正让他下定决心回国的,是去年在纽约参加国际密码学会议的经历。
当时外国学者反复引用三十年前的中国标准,赵莽在茶歇时对同行感慨:“该轮到我们制定游戏规则了。”三个月后,他拒绝了德国研究所的续约邀请,飞回了祖国。
武汉大学给出的引进条件很有诚意,有60万年薪、200万安家费、30万雷军教育基金,更重要的是有8个博士生招生指标和独立实验室。
赵莽明白,这些支持不是让他来“享福”的,而是要他快速组建攻坚团队。
现在他办公室的门把手上总挂着“研讨中”的牌子,团队成员开玩笑说:“赵老师的咖啡消耗量比实验数据增长得还快。”多重身份:艺术与学术的融合
很少有人知道,赵莽的公文包里总是装着萨克斯管保养油。在萨尔大学读书时,他靠吹奏《回家》来缓解思乡之情,博士毕业时,他给自己买了雅马哈萨克斯管作为礼物。
他觉得音乐和密码学很像,都是通过特定规则传递信息,只不过音乐能打动心灵,密码学能守护秘密。
带学生做课题时,他会把密码协议比作音乐小节。
他说:“这个加密模块就像贝多芬的命运敲门声,得铿锵有力;那个验证环节要像舒伯特的即兴曲,灵活又有章法。”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,让原本枯燥难懂的密码学课堂变得充满活力。周末的时候,江滩上常常能看到他举着单反相机拍摄渡轮。留学时养成的旅行习惯,现在成了他实地考察国内数字基建的好机会。
他说:“从高铁刷脸进站到电子医保结算,这些应用场景都是密码学的天然试验场。”
新火试新茶:向国际标准发起挑战
赵莽团队最近在忙着构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安全协议。实验室的白板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思维导图,“抗量子攻击”“轻量化架构”等关键词被反复圈画。
赵莽常拿北斗导航系统激励学生,他说:“国际标准制定就像下围棋,不能总跟着别人走。密码标准就是数字空间的北斗,必须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。”在德国养成的严谨和武大独有的浪漫,在赵莽身上奇妙地融合在一起。他办公室的玻璃窗正对着樱花大道,每到四月,细碎的花瓣就会飘落案头。
有次他指着樱花对来访记者说:“密码学研究也该有这样的美感,既要绽放得惊艳,又要落幕得从容。”回到开头的问题,是什么让赵莽成为武汉大学最年轻的正教授?
是他八年留洋期间对密码学的深入钻研和不懈探索,是他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感受到的使命感,促使他毅然回国投身科研。
他将艺术与学术巧妙融合,以独特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,带领团队向国际标准发起挑战。他的经历告诉我们,在学术的道路上,只要有热爱、有担当、有创新,年轻人也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。
同时,他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,国内的学术环境正在不断改善,能够吸引越来越多像赵莽这样的优秀人才回国发展,为国家的科研事业贡献力量。
相信在未来,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在各自的领域崭露头角,推动中国的学术事业不断向前发展。
而且,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,密码学的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,赵莽和他的团队在物联网安全协议方面的研究成果,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,为数字世界的安全保驾护航。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